项 目 名 称: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2030 年)
组织编制单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江苏省太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承担编制单位: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141094)
规划成果专用章: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2030 年)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 录
规划文本
附表
附表 1-1 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景区范围和面积一览表 25
附表 1-2 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源一览表 27
附表 2-1 太湖风景名胜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33
附表 2-2 太湖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一览表 38
附表 3-1 游客容量计算表 40
规划图纸
0-1 区位关系图
0-2 综合现状图
0-3 规划总图
1-1 风景名胜区界线坐标图
1-2-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木渎
1-2-2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石湖
1-2-3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光福
1-2-4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东山
1-2-5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西山
1-2-6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甪直
1-2-7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同里
1-2-8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虞山
1-2-9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锡惠
I
1-2-10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蠡湖
1-2-1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梅梁湖
1-2-12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马山
1-2-13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阳羡
1-2-14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泰伯庙
1-2-15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泰伯墓
2-1 分级保护规划图——木渎
2-2 分级保护规划图——石湖
2-3 分级保护规划图——光福
2-4 分级保护规划图——东山
2-5 分级保护规划图——西山
2-6 分级保护规划图——甪直
2-7 分级保护规划图——同里
2-8 分级保护规划图——虞山
2-9 分级保护规划图——锡惠
2-10 分级保护规划图——蠡湖
2-11 分级保护规划图——梅梁湖
2-12 分级保护规划图——马山
2-13 分级保护规划图——阳羡
2-14 分级保护规划图——泰伯庙
2-15 分级保护规划图——泰伯墓
3-1 游赏规划图
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6-2-1 土地利用规划图——木渎
6-2-2 土地利用规划图——石湖
6-2-3 土地利用规划图——光福
6-2-4 土地利用规划图——东山
6-2-5 土地利用规划图——西山
6-2-6 土地利用规划图——甪直
6-2-7 土地利用规划图——同里
6-2-8 土地利用规划图——虞山
6-2-9 土地利用规划图——锡惠
6-2-10 土地利用规划图——蠡湖
6-2-11 土地利用规划图——梅梁湖
6-2-12 土地利用规划图——马山
6-2-13 土地利用规划图——阳羡
6-2-14 土地利用规划图——泰伯庙
6-2-15 土地利用规划图——泰伯墓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适应新时期太湖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和管理的新要求,根据国务院《风景 名胜区条例》规定,特修编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范围与面积
太湖风景名胜区由苏州市的木渎、石湖、光福、东山、西山、甪直、同里景区; 常熟市的虞山景区;无锡市的锡惠、蠡湖、梅梁湖、马山景区;宜兴市的阳羡景区 共计 13 个景区和无锡市的泰伯庙、泰伯墓 2 个独立景点所组成。总面积为 902.23
平方公里,其中景区陆域面积为 390.79 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积为 511.44 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北纬 31°00′43″~31°41′11″,东经 119°30′52″~120°53′ 00″。核心景区面积 146.43 平方公里,占景区陆域面积的 37.47%(详见附表 1-1, 图 0-3、1-1、1-2-1~1-2-15)。
第三条 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太湖风景名胜区以平山远水为自然景观特征,以典型吴越文化和江南水乡风光 为资源要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重,是融风景游赏、休闲游憩、科普研究等功 能于一体的天然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有自然景源 197 个,人文景源 849 个,共计 1046 个景源(详见 附表 1-2)。
第四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 2001~2030 年。
第二章 保护规划
第五条 资源分级保护
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划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三个层次,实施 分级保护与控制。(详见图 2-1~2-15)。
1、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 一级保护区即核心景区,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以及
一级风景游览区,规划面积 146.43 平方公里。具体包括生态敏感度及景观品质高的
太湖沿岸区域、全部的内湖水体及内湖滨水陆域 50 米范围、重要的自然山体及湖中 岛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以及价值较高的散列文物和史迹遗址。
一级保护区以保护资源、维护和提升景观品质为主要目标,加强对自然山形地 貌、湖泊水域、动植物以及人文景观的严格保护。保护以香雪海、梅园、木荷林以 及竹海茶园为代表的山林景观,以鼋头渚、龙头渚、石公山、三山岛、蠡湖等为代 表的山湾水渚湖岛景观;保护以同里、甪直、明月湾、陆巷等为代表的古镇古村风 貌,以退思园、寄畅园等为代表的历史名园,以灵岩寺、光福寺、灵山等为代表的 宗教文化景观,以泰伯墓、言子墓、仲雍墓以及阖闾城遗址、吴王避暑宫遗址等为 代表的吴越文化遗迹。
适度开展观光游览、生态休闲活动,应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尽量避免对木荷林 等生态保护区的人工干扰,加强保护物质文化遗存的真实性、景观环境的整体性。 严禁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 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严格 控制外来机动交通进入保护区。
2、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 二级保护区包括二、三级风景游览区和风景恢复区,规划面积 191.69 平方公里。 二级保护区以风景游赏和风景恢复为主,鼓励风景游览区建设,合理扩大其规
模,进一步提高风景林地、园地、耕地等空间的游赏功能,依托以同里、虞山、西
山景区为代表的典型江南田园风光开展游赏活动。对已被破坏的风景资源实施景观 和生态恢复,重点开展木渎、西山、阳羡等景区宕口的生态修复。
严格控制旅游服务设施规模,合理引导其建筑风格。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 设,控制外来机动交通进入。其中,针对环太湖地区生态、景观敏感的特性要求, 环太湖 200 米范围内不得新增与生态保护和景点建设无关的建筑物,原有建筑对景 观环境有影响的,应进行景观改造或搬迁。
3、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 三级保护区即发展控制区,是在一、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区域,规划面积 52.67
平方公里。
三级保护区内应维护当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建设应注重与景区景观风貌相协 调,严格控制建设范围、规模和建筑风貌,游览设施和居民点建设必须严格履行风 景名胜区和城乡规划建设等法定的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
第六条 资源分类保护
1、典型山水景观保护 水体景观: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强化水污染防治力度,恢复太湖水质,
全面改善各景区内湖河道水环境质量;不得随意缩减湖泊、河道的水面面积,禁止
围湖造地和围垦河道。 山体景观:严格控制山地开发建设,禁止开山采石,维护原有山体轮廓的完整
性;强化地质安全防护措施,注重水土保持林的管护和培育;对开山采石遗留下的
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山水组合景观:完善最佳驻足观景点的设施及环境建设;严格控制观景视廊沿
线的各项建设活动,避免出现观景阻碍或视觉污点,确保景观的和谐性。
2、典型植物景观保护 地带性植被景观:严格控制经济林生产,实行封山育林,对部分林相不佳的地
区进行植被改良,为地带性植被群落的生存留足空间。
特色花果植被景观:引导景区的花果培育生产,注重花果经济林的景观培育。 古树名木景观:加强本体保护,严禁任何损坏古树名木的行为;保护周边环境,
营造游赏空间。
3、典型地质景观保护 奇峰怪石景观:维护原有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禁止对山石峭壁滥施人工。 溶洞、水洞景观:严格控制洞体内的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游览管理,避免游览
过程中对特殊地貌景观的人为破坏。
4、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 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等级(详见
附表 2-1、附表 2-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有关规定进行保护,落实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 居民点进行疏解,并根据历史风貌和文物性质对其周边环境进行规划和整治。对文
物古迹的任何改动都要报风景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按文物保护的法定 程序报请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严格履行宗教活动场所复建、新建审批程序, 不得破坏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同时符合名镇古村、历史 街区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环境,完善非遗文 化传习活动设施场所;积极引导昆曲、苏州评弹、锡剧、古琴艺术为代表的传统表 演艺术与公共文化休闲活动相结合,走进民众生活;保护培养以惠山泥人、光福核 雕、宜兴紫砂陶和东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开展 多种形式的文化及传统工艺产品的宣传推广活动,增强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生命力, 提升旅游体验的文化内涵。
5、江南水乡田园景观保护 江南水乡田园风光是太湖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景观类型和资源,充分发挥农田水
网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保留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和延续江南水
乡田园风光的特色风貌。
第七条 建设控制管理
按照分级保护的要求对风景区内十种设施建设类型提出具体管理控制要求(详 见表 2-1)。
表 2-1 分区设施控制与管理一览表
设施类型 | 一级 保护区 | 二级 保护区 | 三级 保护区 | |
1.道路 交通 | 索道等 | × | ○ | ○ |
机动车道、停车场 | △ | ○ | ● | |
游船码头 | △ | ○ | ○ | |
游览车停靠站 | ○ | ○ | ○ | |
2.餐饮 | 饮食点* | × | △ | ○ |
野餐点 | × | △ | - | |
小型餐厅* | × | ○ | ○ | |
中型餐厅 | × | × | ○ | |
大型餐厅 | × | × | ○ | |
3.住宿 | 野营点 | × | ○ | - |
家庭客栈* | × | ○ | ○ | |
小型宾馆 | × | ○ | ○ | |
中型宾馆 | × | × | ○ | |
大型宾馆 | × | × | ○ | |
4.娱乐 | 文化展览 | △ | ○ | ○ |
艺术表演* | × | △ | ○ | |
5.购物 | 银行 | × | × | △ |
商摊、小卖部 | △ | ○ | ○ | |
商店 | △ | △ | ○ | |
6.保健 | 医院 | × | × | △ |
疗养院 | × | △ | ○ | |
卫生救护站 | ○ | ○ | ○ | |
7.管理 设施 | 行政管理设施 | × | ○ | ○ |
景点保护设施 | ● | ● | ● | |
游客监控设施 | ● | ● | ● | |
环境监控设施 | ● | ● | ● | |
8.游览 设施 | 休憩设施 | ○ | ○ | ○ |
信息咨询 | ○ | ○ | ○ | |
9.基础 设施 | 邮电所 | × | △ | ○ |
多媒体信息亭 | ○ | ○ | ○ | |
夜景照明设施 | ● | ● | ● | |
应急供电设施 | ● | ● | ● | |
给水设施 | ● | ● | ● | |
排水管网 | ● | ● | ● | |
垃圾站 | × | △ | ○ | |
公厕 | ● | ● | ● | |
防火通道 | ● | ● | ● | |
消防站 | △ | △ | ○ | |
10.其它 | 科教、纪念类设施 | ○ | ○ | ○ |
节庆、乡土类设施 | ○ | ○ | ○ | |
宗教设施 | △ | ○ | ○ |
注:(1)●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新设;×禁止设置;-不适用。(2)*代表古镇古村在满足保
护要求,符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可利用现有民居设置餐饮点、小型餐厅和家庭客栈,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开展艺术表演。
第八条 Th态环境保护
全面改善太湖水质和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提升太湖湖体水质达到 IV 类,其中部 分水域达到 III 类。水源地水质全部合格。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强水体自净能 力,全面恢复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效控制生活、工业污染,基本控制农业等 非点源污染。全面建设保障体系和水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全面改善区域水生态 系统环境质量(详见表 2-2)。
表 2-2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表
景区 | 大气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 |
核心景区 | 达到 II 级标准 | 达到或优于 II 类 | 优于 0 类标准 |
其他景区 (非核心) | 达到 II 级标准 | 达到或优于 II 类 | 优于 1 类标准 |
第三章 游赏规划
第九条 游客容量
太湖风景名胜区日游客容量为 360000 人次,日极限游客容量为 757700 人次(详 见附表 3-1)。
第十条 特色景观与展示
1、特色景观类型 规划包括十一大类(详见图 3-1),即:
山水交融、构图秀雅、千姿百态的天然山水画卷。 重峦叠嶂、山势嵯峨、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 古树名柯、繁花似锦、茶香果馨的植物景观。 洞体深邃、钟乳瑰丽、奇异万状的古溶洞、水洞。 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雾幔、云海、串月、旭日、晚霞和四季更迭的天象景观。 常年不涸、甘冽清腴的名泉和曲折幽邃的涧潭溪流。 小桥流水、绿荫村舍、碧波渔舟、稻香桑茂的江南田园风光。 典雅古朴、富于诗情画意的各种古典园林、古桥梁、明清古建筑群和江南文化
名镇古村。
古刹深幽、寺观林立、香火繁盛的宗教人文景观。 著名的古雕塑艺术珍品和历代名人留下的大量碑碣石刻、书法图画、诗文作品。 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的历史遗存、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民间工艺。
2、特色景观展示 编制解说系统专项规划,系统构建完善的解说教育设施,展示特色景观,突出
核心解说主题,支撑游赏展示、环境教育、科普宣传、文化传承。依托各级游览服
务设施,设立集中解说展示场所,在景区入口、重要景观景点和游步道两侧设立图 文并茂的解说牌、指示牌和警示牌。
第十一条 景区规划
1、木渎景区 以山林石景、吴越遗迹为特色的山林古镇型景区。
辟木渎古镇、灵岩山、天平山、寒山岭、天池华山(花山)5 个景群,含 33 个 主要景点。
强化山林与古镇的联系与交融,建设与古镇联系的绿化廊道,突出古镇、山林、 水库不同的风貌特点,打造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游赏空间,丰富游赏内容和旅游体验。 加强对开山采石矿坑区域的景观整治和利用,结合寿桃湖、白马涧等景点建设,修 复生态环境,改善景观品质,并结合游览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游览服务功能。
2、石湖景区 以吴越遗迹为特色的山林湖景型景区。
辟石湖、上方山、吴山、七子山 4 个景群,含 23 个主要景点。 重点培育石湖与城市之间的良好界面,严格控制石湖周边建筑设施的规模、体
量和风格,有效提升山水界面的风景游赏价值。保护和恢复石湖湖体,梳理岸线形
态,加强清淤和水系沟通,营造良好的水域景观;加强景区东界友新路西侧沿线景 观风貌整治和控制,优化环境品质、提升景观风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改造上方 山制高点的金身佛像景点。
3、光福景区 以植物胜景、宗教福地和湖湾渔港为特色的山水古镇型景区。
辟安山、西崦湖、光福古镇、铜井山、玄墓山、西碛山、冲山 7 个景群,含 15
个主要景点,另有独立于景群外的 4 个散列景点。该景区共计 19 个主要景点。 加强西崦湖水体、湿地保护及环湖景观建设,搬迁浮庙墩现有居民,整治湖岛
环境,逐步恢复生态景观。强化景区山水自然风光与古镇高度契合的特征,重点保
护和培育山水古镇。着重打造铜井山和玄墓山景群,重视保护与利用木荷林和香雪 梅海等植物资源,体现光福的生态旅游特色;充分挖掘太湖渔港景观文化特色,丰 富景区游览内容;加强对冲山村木雕工艺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结合发展乡村民俗 体验旅游和旅游购物。开辟快速水上交通,与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加强旅游通道联 系,开辟周末休闲游线,丰富游赏内容。
4、东山景区 以名镇古村、古宅名园和花果名茶为特色的山水古镇型景区。
辟东山古镇、莫厘峰、陆巷古村、龙头山、杨湾古村、铜鼓山、碧螺峰、三山 岛 8 个景群,含 50 个主要景点,另有独立于景群外的 1 个散列景点。该景区共计
51 个主要景点。 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品牌,依托三山岛,建设中国古文化研究与活动基地;保护
和培育山水古镇与田园村落景观,加强古镇街巷环境整治,整合古镇古村、古宅名
园和传统文化要素,开展文化展示与文化体验;合理引导生态农业发展,开发瓜果
茗茶的旅游休闲功能,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加强景区西北侧太湖沿岸村庄空间 环境整治,搬迁环湖路外侧的村庄,提升太湖沿岸景观品质。
5、西山景区 以湖岛风光和山乡古村为特色的山水古镇型景区。
辟甪里古村、东村古村、缥缈峰、涵村古村、植里古村、东西蔡古村、后埠古 村、林屋洞、明月湾、消夏湾 10 个景群,含 28 个主要景点,另有独立于景群外的
4 个为散列景点。该景区共计 32 个主要景点。 强化景区山水自然风光与古村高度契合的特征,重点保护和培育山水、田园村
落景观。大力发展以瓜果茗茶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开发旅游休闲功能,促进乡村生
态旅游发展;发展古村创意生活产业,突出建筑和景观特色,体现文化、艺术、绘 画、摄影、休闲体验等主题;依托山乡古村,发展家庭旅馆接待服务产业,形成以 家庭旅馆为主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打造西山旅游特色。
消夏湾地区适当进行退渔还湖,恢复部分景观水域,打造高品质休闲活动基地, 延续其历史文化内涵;加强景区东北部开山采石矿坑区域的景观整治,结合现状地 形、地貌条件形成独具特色的景点;加强景区北部横山群岛的居民点整治,优化群 岛自然风貌;整治西山宾馆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
6、甪直景区 以江南水乡古镇和古桥系列景观为特色的古镇型景区。 辟甪直古镇 1 个景群,含 31 个主要景点。
发展古镇旅游,体现人文特色。加强眠牛泾浜和保圣寺西南侧区域的景观环境 整治。进一步挖掘民俗风情,开展文化旅游、体验游、参与游;通过工艺制作、服 饰、节庆表演、旅游购物等方式,利用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增 加古镇旅游吸引力。
7、同里景区 以古镇名园和水乡田园为特色的古镇湖景型景区。 辟同里湖、同里古镇、九里湖 3 个景群,含 18 个主要景点。
重点发展古镇旅游,培育国际化旅游品牌,引导创意产业发展,培育文化旅游 示范区;同里湖周边以文化展示、节庆表演等为主;九里湖周边地区合理引导创意 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新增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景观风貌和环境品质。
加强同里湖水体、湿地保护及环湖景观建设;严格控制同里古镇与同里湖之间 半岛区域的建设活动,形成古镇与湖体之间的景观廊道;将九里湖与同里湖间的岛 屿纳入景区范围,并严格控制该区域的建设强度和景观风貌。
8、虞山景区 以吴越遗迹、寺观园林和摩崖石刻为特色的山林湖景型景区。 辟虞山、尚湖 2 个景群,含 49 个主要景点。
主打“山水牌”和“文化牌”,凸显虞山与尚湖山水交融的景观特色,挖掘展示 虞山深厚的吴越文化底蕴;进一步推进亮山显湖工程,培育良好的景城界面;依托 吴国立国先祖仲雍墓等众多吴地名人墓园,结合游赏道路,打造虞山景区人文游线;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做优尚湖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发挥其生态游赏功能和生态示范 功能,周边新建景点应控制服务设施建设规模;结合居民集中安置点,部分保留农 宅逐步改造成为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游览服务设施,依托杨梅等特色瓜果,挖掘当 地民俗风情,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重点发展宝岩生态农庄和湖甸烟雨田园农庄。
9、锡惠景区 以天下名泉、古典园林和明清祠堂群为特色的山林型景区。 辟锡山、惠山 2 个景群,含 21 个主要景点。
开展亮山工程,山体以保护为主,搬迁和改造惠山西侧与风景名胜区不协调的 单位和用地,山麓部分提供更多的开敞空间,作为市民日常游憩场所;逐步改造惠 山周边地带,形成城景相衔接的良好界面。
10、蠡湖景区 以近代园林和湖滨湿地为特色的湖景型景区。 辟五里湖、长广溪 2 个景群,含 8 个主要景点。
保护现有水域景观和生态湿地,丰富景观特征,重点打造蠡湖新城绿核和城市 居民重要的休闲空间;合理控制与引导景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严格控制游览服务设 施建设规模,避免过度开发,开辟景观通道,将湖面引向城市。
11、梅梁湖景区 以绝佳山水组合为特色的山水型景区。
辟渔港、鼋头渚、十二渚、嶂山、十八湾、舜柯山 6 个景群,含 47 个主要景
点,另有独立于景群外的 3 个散列景点。该景区共计 50 个主要景点。 充分彰显山水特色,重点培育山水旅游品牌。整治与保护太湖岸线自然景观,
凸显该景区绝佳山水组合,依托湖东十二渚、湖西十八湾打造沿湖风光带;适当发
展影视产业和设计产业;加强阖闾城遗址的研究、保护和展示;在景点建设与游览 设施配套方面,与毗邻的蠡湖景区深度合作,整合发展。
12、马山景区 以山崖水渚、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山水型景区。
辟南山、冠嶂峰、秦履峰、大储山 4 个景群,含 15 个主要景点,另有独立于景
群外的 4 个散列景点。该景区共计 19 个主要景点。 强化对水渚、山湾、泉石等特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吴越文化遗存的挖
掘整理展示。紧扣山林宗教资源特色,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示范区。构建以宗教旅游
为核心的产业链,开辟具有宗教文化意境的农业、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基地。以 灵山景点为发展核心和主要游赏空间,形成灵山与其他景点之间便捷的游赏联系; 以宗教文化为主题,促进生态观光农业(香花、禅茶、圣果)、公益慈善事业等产业 的发展;有序引导当地居民从事家庭旅馆经营(体现灵山、灵湖、灵隐特色)以及 宾馆服务和旅游商品销售、导游等旅游服务行业,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严格控制滨湖区域新建建筑的体量、规模及风格。灵山景点的扩建要尽可能减 少对山体植被的破坏,注重其景观品质的提升。
13、阳羡景区 以溶洞、竹海和梁祝文化为特色的山林型景区。
辟国山、座神山、阳羡 3 个景群,含 16 个主要景点,另有独立于景群外的 1 个
散列景点。该景区共计 17 个主要景点。 着重打造阳羡湖景点,突出原生态、自然特色,避免过度人工化、商业化;阳
羡景群与善卷洞景点、南岳寺景点和横山水库景点分别挖掘特色,通过游线组织加
强联系,增强整个阳羡景区的吸引力;针对阳羡湖和横山水库周边居民点,有序引 导当地农民从事特色农业和旅游服务业。
改造灵谷洞入口区域景观,使其能与景点的整体自然环境相协调;加强对南岳 寺景点的景观改造,拆除与景点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修复古寺,整修泉池,提 升景点整体形象;提升省庄竹海景观品质,充分挖掘竹文化特色资源;保护横山水 库自然景观资源,整治周边环境,严格控制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14、泰伯庙、泰伯墓独立景点 以吴文化遗迹为特色的纪念型景点。
共辟泰伯庙、泰伯墓、鸿隐堂、梁鸿墓、半山亭、望虞亭 6 个散列景点。 重点提升景点景观品质,进一步充实景点文化内涵。
第四章 设施规划
第十二条 道路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区周边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建构
高效、便捷的旅游大交通客运网络,有效利用等级公路、水运等条件,保证景区对
外交通的通达与顺畅,依托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强化景区与城市之间、各景区之 间的陆路游线和水上交通。
2、内部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景区主路路宽为 7~10 米,完善各路段路面及绿化环境建设,形成景区交 通体系的骨架。
规划景区次路路宽为 4~6 米,主要以游览车辆的通行为主。 规划景区支路分为一般游览步道和山林蹬道,各景区山林中游步道的建设以现
状山道为基础,古镇区和古村内应加快对现有古街巷的修复整理,形成富有特色的
步行交通体系,景区支路应紧密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规划宽度为 1.5~3 米(详 见图 4-1)。
3、交通设施规划
规划设置景区停车场 97 处,社会停车场 37 处,码头 69 处。 4、道路及交通设施控制要求 太湖风景名胜区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应符合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的要求,以
构筑风景名胜区便捷的对外联系为出发点,布置于风景区以外或边缘地区。风景区
内部交通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布局应适合风景区分级保护特点,在核心区采取禁止策 略,在景区其他范围内采取限制策略。对于大型或干扰性较大的交通设施工程项目 及其规划,应进行专项环境敏感性分析,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严禁实施环境评 价不合格的项目。
第十三条 游览设施规划
规划在利用周边地区游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游览服务体系,打造 区域游览服务中心、景区游览服务中心、景区游览服务点三级旅游服务设施(详见 表 4-1、图 4-2)。
表 4-1 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游览设施及项目配置一览表
类别 | 位置 | 主要设施项目 | 规模控制 |
区域 游览 服务 中心 | 苏州香山街道 | 宾馆、餐饮、商贸、医疗、度假、 咨询、环卫、游娱文体、通信 |
- |
无锡蠡湖新城 | 宾馆、餐饮、商贸、医疗、咨询、 环卫、会议、游娱文体、通信 | ||
常熟古城区 | 宾馆、餐饮、商贸、医疗、咨询、 环卫、游娱文体、通信 | ||
宜兴丁蜀镇 | 宾馆、餐饮、商贸、医疗、咨询、 环卫、游娱文体、通信 | ||
景区 游览 服务 中心 | 木渎镇区、石湖景区东南入口、光 福镇区、东山镇区、金庭镇区、甪 直镇区、同里镇区、虞山景区东入 口、惠山景区东入口、蠡湖景区西 北入口、梅梁湖景区北入口和东入 口、马山景区北入口、阳羡景区东 入口 |
宾馆、餐饮、商贸、医疗、咨询、 环卫、通信 |
3.0-5.0 公顷 (含绿化用地 面积) |
景区 游览 服务 点 |
结合景区规模、资源条件和游赏需 求,均衡设置 3-5 个游览服务点 |
便捷住宿、餐饮、咨询、通信、 小型医疗 | 0.3-1.0 公顷 (含绿化用地 面积) |
规划至 2030 年,风景名胜区游览设施用地规模为 9.38 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
内床位总数控制在 14032 床以内。
第十四条 基础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太湖风景名胜区各景区用水以区域供水为主,规划最高日用水量约为 4.92 万立
方米,在集中供水未覆盖区域可采用自备供水方式,供水水质应达到《生活饮用水
卫生标准》(GB5749-2006) 标准。
2、污水工程规划 太湖风景名胜区污水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
范围内的污水由相应的城镇污水厂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 3.94 万立方米,
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外的地区,可采用其他有效方式进行处理,污水尾水排 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 A 标准。
3、供电工程规划
苏州所辖景区电源引自 220KV 孙武变、220KV 同里变,及两座规划 220KV 变 电所;常熟所辖景区电源引自 220KV 尚湖变和琴川变;无锡所辖景区电源引自 220KV 马山变、无锡变、梁溪变、蠡湖变、湖东变及新湖变;宜兴所辖景区电源引
自 220KV 北塘变。
4、通信工程规划 规划景区游览服务中心设置邮政服务窗口,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邮寄快递业务
的需求。景区内重要的公共场所,实现 WIFI 无线网络覆盖,热点设置结合建筑、
照明灯具等设施建设。
5、环卫工程规划
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核心景区内公共厕所逐步达到二类以上厕所 标准,按照《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执行。
6、综合防灾规划
(1)防震抗震工程规划 各景区按所在城市的地震峰动值加速度标准设防。景区建设执行《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2010)相关要求。
(2)防洪工程规划
太湖流域防洪标准达到 100 年一遇。相关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太湖流 域防洪规划》实施。
(3)消防规划 按照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目标建设消防站;建立消防安全体系,配备消防设施、
完善消防装备、建设消防基础设施;制定森林防火预案,建立信息反馈和灭火救援
联动机制。
(4)游览安全保障规划 建立风景名胜区灾害预警系统,在苏州、无锡、宜兴市区建立安全救援中心,
结合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立应急救助中心。
7、基础设施建设控制要求 水利设施建设在考虑其基本功能的同时,应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并与太湖风景
名胜区整体环境协调。对因区域需要必须建设的大型水利设施,不得对景区风貌和
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完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咨询评估程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最大程度减轻水利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探索水利工程有利于 生态的调度和使用模式,实现水利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核心景区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内严禁建设电力线路。史迹保护区、 一级风景游览区内所有电力线路均应埋地敷设。非核心景区内原则上不宜建设电力 架空线路,电力线路以埋地敷设方式为主。
核心景区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内严禁建设架空通信线路。史迹保护
区、一级风景游览区内所有通信线路均应埋地敷设。核心景区的生态保护区、自然 景观保护区内禁止新建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无线移动独立基站。非核心景区 内原则上不宜新建架空通信线路,所有通信线路均应埋地敷设。
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应标准,配套建设的环境卫生设施未经验 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核心景区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内的公 共厕所应当设有明显标志,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形成新的污染源;鼓励 采用无水公厕,并由专人负责保洁。
第五章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 居民点调控类型
规划风景名胜区内农村居民点划分为疏解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四种基 本类型。
规划风景名胜区内疏解型居民点 70 个,缩小型居民点 50 个,控制型居民点 138
个,聚居型居民点 18 个,规划居民总人口为 18.57 万人,远期疏解 6.82 万人;规划
镇村建设用地 2026.45 公顷,远期缩减 1331.3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在满足资源 保护要求前提下,执行地方有关建设要求(详见表 5-1、图 5-1)。
表 5-1 太湖风景名胜区各景区居民点控制引导表
景区名称 | 居民点 引导类型 | 自然村名 | 个数 (个) |
木渎景区 | 疏解型 | 天池、灵岩山庄、陆家湾 | 3 |
缩小型 | 枣园里、天平山庄、大灵山徐村嘴 | 3 | |
控制型 | 天平村、南野竹、北野竹、木渎古镇 | 4 | |
石湖景区 | 疏解型 | 廓里、西坞里、南浜、薛家村、张家桥、小泥弄、 北塘、新渔村等 | 11 |
缩小型 | 南塘村、渔家村 | 2 | |
控制型 | 青石桥、周家桥西、薛家桥、汪家村、河头村等 | 6 | |
光福景区 | 疏解型 | 上洋村、姚家河头、浮庙墩、虎山头、下淹滩等 | 6 |
缩小型 | 窑上村、湖胜村、坞山头村、湖中村 | 4 | |
控制型 | 冲山村、北山村、西头村、东头村、湖丰村、南 山上村等 | 28 | |
聚居型 | 长岐村、安山村、光福镇等 | 4 | |
东山景区 | 疏解型 | 杨湾、小长湾等 | 5 |
缩小型 | 南望、周湾等 | 3 | |
控制型 | 汤家场、馀家河、下街路、鹅潭头、路湾湖、新 丰村等 | 32 | |
聚居型 | 西坞、石桥等 | 4 | |
西山景区 | 疏解型 | 缥渺、前里、下泾等 | 6 |
缩小型 | 正建、慈西、双塔头、戚家场、吴村头等 | 25 | |
控制型 | 大埠里、衙里、石共头、五丰村、明月湾古村、 甪里古村、东村古村、涵村古村、植里古村、后 埠古村、堂里古村等 |
32 | |
聚居型 | 蒋家巷、慈里等 | 4 | |
甪直景区 | 缩小型 | 甪直古镇 | 1 |
同里景区 | 疏解型 | 冷家浜、九里湖村 | 2 |
缩小型 | 群宜村 | 1 | |
控制型 | 同里古镇 | 1 | |
聚居型 | 菱荡前村 | 1 | |
虞山景区 | 疏解型 | 倪家弄、落星岗、甸桥村、曹家湾、横楼里等 | 12 |
缩小型 | 南巷、姚家场、宝岩村等 | 6 | |
控制型 | 孙家村、庙浜、李巷、龚家塘等 | 8 |
锡惠景区 | 疏解型 | 龚巷等 | 3 |
缩小型 | 梁巷、贾湾 | 2 | |
蠡湖景区 | 疏解型 | 太湖虹桥花园和湖玺庄园外其他居民点 | 3 |
控制型 | 太湖虹桥花园和湖玺庄园 | 2 | |
梅梁湖景 区 | 疏解型 | 闾江村、湖山村、犊山村、白旄村等 | 6 |
缩小型 | 杨巷村、吴塘村等 | 3 | |
控制型 | 漆堂村、塘前村、竹山村、幸光新村等 | 5 | |
马山景区 | 疏解型 | 大墅、庙下、桃花村、万丰村等 | 7 |
控制型 | 檀溪湾、新城、嶂青村、灵丰苑等 | 5 | |
聚居型 | 桃坞村、古竹村等 | 4 | |
阳羡景区 | 疏解型 | 庙桥村、塔山村、红砖村、青山岗等 | 6 |
控制型 | 张阳村、阳泉村、山南村、岗下、长山村、西村、 下西庄、扶峰等 | 15 | |
聚居型 | 省庄村 | 1 |
第十六条 居民点调控措施
依法维护风景名胜区内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合理调控居民点建设和人口规模。 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的分期实施计划,近期以改造为主,中远期有条件地区可进行安 置改造,保障安置改造平稳有序进行。核心景区内的居民点应当在尊重居民意愿的 前提下逐步疏解,保障居民权益和生活水平不降低。疏解后的用地进行生态恢复和 绿化,部分可作为旅游服务设施利用的居民点,要加强规划协调与控制,有效控制 其发展规模。完善聚居型居民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积极投 入到多种经营活动中去,促进农民兼业;强化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力度,在就业、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上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缩小城乡保障差别。
第六章 相关规划协调
本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水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 宗教、旅游等相关规划进行了充分协调,分别在地方和国务院层面征求了相关部门 的意见,并经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发改、国土、环保、水利、林业、旅游、文物、 宗教部门参加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部际审查会议原则通过,达成一致意见, 实现多规协调。
第十七条 城市规划协调
落实《城乡规划法》等相关规定,加强风景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实施环节的协 调与管理,做好风景区范围界线和城市“四线”的协调控制,优化风景名胜区周边 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环湖各城市空间发展以适应区域环境资源条件为前提, 集约发展,优化布局,协调景区与城镇空间的发展方向,实现以太湖为核心,环湖 城市与景区、生态开敞空间的有机融合,形成景观协调、空间过渡的发展格局(详 见图 6-1)。
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做好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 划的实施协调,加强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损害历 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为了维护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持景区内外景观协调,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外 围划定保护地带。保护地带包括环太湖沿岸 200~500 米陆域、景区范围外的其他太 湖水域以及部分陆域,其规划、建设、保护应符合《江苏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的相关要求。
环太湖沿岸 200 米范围内以生态绿化建设为主,除绿地、风景游览用地以及防 洪、供水等必需的基础设施用地外,不得新增其他城乡建设用地;200 米至 500 米 范围内,以生态绿化和适度的休闲、旅游、度假设施为主,严禁安排工业等各类有 污染或对风景名胜区保护不利的项目,新建建设项目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建筑密 度及景观风貌,与景区环境相协调。对于现有的建设项目,有污染、有碍景观的限 期拆除,其余景观不佳的逐步改造。
太湖水域的保育参照《江苏省太湖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7—2020)》的相关规定执行。 景区陆域外围的生态建设用地应尽可能保留其中的各类生态空间,合理安排游
览设施,增加区域绿地规模,创造景区外围良好的景观环境。景区陆域外围的城镇
建设用地,应加强对其用地性质的控制和引导。以生活性用地为主,控制生产性用
地,合理引导发展三产服务业用地,严禁安排各类有污染影响和对风景名胜区保护 不利的项目,合理增加游览设施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等, 保证风景名胜区内外重要景观廊道的通透性,建筑风格应与风景名胜区环境相协调。
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规划协调
落实《土地管理法》等相关规定,做好与苏州市、无锡市、常熟市和宜兴市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协调,严格保护耕地,适当增加风景游赏用地,控制建设 用地规模(详见表 6-1、图 6-2-1~6-2-15)。
表 6-1 土地利用调控表
序 号 | 用地代号 | 用地名称 | 面积 (公顷) | 占总用地比例(%) | ||
现状 | 规划 | 现状 | 规划 | |||
- | 合计 | 风景名胜区用地 | 37700.00 | 39078.90 | 100.00 | 100.00 |
1 | 甲 | 风景游赏用地 | 11825.99 | 27853.87 | 31.37 | 71.28 |
甲 1 | 风景点建设用地 | 2189.10 | 6683.12 | 5.81 | 17.10 | |
甲 2 | 风景保护用地 | 9153.84 | 9928.93 | 24.28 | 25.41 | |
甲 3 | 风景恢复用地 | 314.95 | 366.42 | 0.84 | 0.94 | |
甲 4 | 野外游憩用地 | - | 36.27 | - | 0.09 | |
甲 5 | 其他观光用地 | 168.10 | 10839.13 | 0.44 | 27.74 | |
2 | 乙 | 游览设施用地 | 553.47 | 938.26 | 1.47 | 2.40 |
3 | 丙 | 居民社会用地 | 3927.00 | 2348.51 | 10.42 | 6.01 |
丙 1 | 居民点建设用地 | 3357.75 | 2026.45 | 8.91 | 5.19 | |
丙 2 | 管理机构用地 | 60.94 | 27.07 | 0.16 | 0.07 | |
丙 3 | 科技教育用地 | 263.35 | 114.65 | 0.70 | 0.29 | |
丙 4 | 工副业生产用地 | 54.53 | 4.22 | 0.14 | 0.01 | |
丙 5 | 其他居民社会用地 | 190.43 | 176.12 | 0.51 | 0.45 | |
4 | 丁 | 交通与工程用地 | 1219.25 | 1307.98 | 3.23 | 3.35 |
5 | 戊 | 林地 | 5438.67 | - | 14.42 | - |
6 | 己 | 园地 | 5054.54 | - | 13.41 | - |
7 | 庚 | 耕地 | 3321.90 | 1271.35 | 8.81 | 3.25 |
8 | 辛 | 草地 | 84.50 | - | 0.22 | - |
9 | 山 | 水域 | 5284.32 | 5026.01 | 14.02 | 12.86 |
山 1 | 河湖水面 | 3384.55 | 4571.01 | 8.98 | 11.70 | |
山 2 | 鱼塘 | 1899.77 | 455.00 | 5.04 | 1.16 | |
10 | 癸 | 滞留用地 | 990.36 | 332.92 | 2.63 | 0.85 |
第十九条 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
1、生态环境保护 落实《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
规定,做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的实施协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规划环
评的相关措施和要求。重点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水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 协调。
各景区内污水主要由相应污水处理厂接管处理达标后排放;规划采取各种措施 恢复山体植被、保护生态系统等。规划内容与《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保 护规定基本相符。
规划提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围网养殖控制、太湖底泥生态疏浚、调水引流、 蓝藻打捞等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强化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防 治农业面源污染等污染源综合治理对策措施;提出的水生植物保护、陆生植被保育、 野生动物保护、环太湖生态保护带建设、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改造、山体与水体保护 等景区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以及实施调水引流工程建设,恢复太湖与长江、周边 河网互动等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主要任务、工程内容基本一 致。
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基于整 体流域观提出了景区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对策,总体符合《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 护区区域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环境管理要求。
2、水资源保护 落实《水资源保护法》、《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与《江苏省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实施协调,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管理,做好山
洪地质灾害防御。协调落实五里湖湿地保护区、梅梁湖湿地保护区、贡湖湿地保护 区、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保护要求。
3、林地保护和特定区域协调 落实《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规定,严格保护林地和林木资源,
合理配套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建设,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做好与相关自然保护
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实施协调。
4、文物保护 落实《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规定,做好与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实施协调,划定
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划出建设控制地带和必要的景观协调区。涉
及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其周边区域的保护与管理,按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相 关规定执行,以实现对文物资源的严格保护。
5、宗教活动场所管理 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规定,明确风景区内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维护宗教活动场所周边环境和景观风貌(详见附表 1-2)。
6、旅游管理 落实《旅游法》等相关规定,规范景区旅游和旅游经营活动,在景区服务、旅
游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协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第七章 近期规划实施
第二十条 近期实施重点
按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展各景区详细规划编制,指导风景名胜区风景点 建设和游览设施建设。
各景区、独立景点近期规划主要景点共 28 处(详见表 7-1)。
表 7-1 各景区、独立景点近期主要规划景点一览表
景区、 独立景点 名称 |
编号 |
景点位置 |
景点类型 | 景点 规模 (公顷) |
保育分类 |
保护级别 |
木渎景区 | 1 | 白象湾水库 | 山水园景 | 5.17(不包 括水体)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2 | 寿桃湖 | 山水园景 | 61.72(不包 括水体) | 三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
石湖景区 |
1 |
七子山、吴山 之间 |
植物胜景 |
470.98 | 山体北部主要 为二级风景游 览区,山体南 部主要为三级 风景游览区 |
二级保护区 |
2 | 石湖周边 | 湖岛胜景 | 315.47(不 包括水体) | 一级风景游览 区 | 一级保护区 | |
光福景区 |
1 |
西崦湖周边, 包括虎山 |
湖岛胜景 |
125.50(不 包括水体) | 西崦湖北侧地 区为三级风景 游览区,南侧 主要为二级风 景游览区 |
二级保护区 |
2 | 安山周边 | 山林胜景 | 131.70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
3 |
香雪海东侧、 司徒庙周边 |
植物胜景 |
21.00 | 香雪海东侧为 二级风景游览 区,司徒庙周 边为三级风景 游览区 |
二级保护区 | |
东山景区 |
1 |
三山岛 |
湖岛胜景 | 246.70(不 包括水体) | 三山岛东侧和 南侧为二级风 景游览区 |
二级保护区 |
2 | 陆巷古村 | 古镇古村 | 20.97 | 一级风景游览 区 | 一级保护区 | |
3 | 杨湾古村 | 古镇古村 | 52.44 | 一级风景游览 区 | 一级保护区 | |
西山景区 | 1 | 缥缈峰西南侧 | 宗教园景 | 31.24 | 三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2 | 消夏湾 | 田园风光、 文化遗迹 | 595.51 | 三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甪直景区 | 1 | 保圣寺西侧 | 宗教园景 | 1.23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2 | 海藏梅花墅景 点旧址 | 庭宅花园 | 0.52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
3 | 眠牛泾浜两侧 用地 | 现代园景 | 6.36(不包 括水体) | 三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
同里湖周边 | ||||||
50 米范围为 | ||||||
一级风景游览 | ||||||
同里景区 | 1 | 同里湖周边, 不含罗星洲 | 湖岛胜景 | 206.40(不 包括水体) | 区,北侧及南 侧局部为二级 |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
风景游览区, | ||||||
其余为三级风 | ||||||
景游览区 | ||||||
虞山景区 | 1 | 三峰清凉禅寺 东南侧 | 宗教园景 | 6.80 | 一级风景游览 区 | 一级保护区 |
锡惠景区 | 1 | 惠山西侧 | 专类园景 | 53.00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二级风景游览 | ||||||
蠡湖景区 | 1 | 渤公岛 | 湖岛胜景 | 212.20 | 区,湖体周边 为一级风景游 |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
览区 | ||||||
1 | 渔港路南侧 | 渔港胜景 | 181.70 | 三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
梅梁湖景 区 |
2 | 大浮渚、小浮 渚、稍风渚地 区 |
山水园景 |
125.80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3 | 邵家湾西侧 | 纪念建筑 | 19.64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
马山景区 | 1 | 仙鹤咀周边 | 山水园景 | 43.54 | 一级风景游览 区 | 一级保护区 |
2 | 灵山路周边 | 宗教园景 | 33.68 | 一级风景游览 区 | 一级保护区 | |
3 | 胥山 | 文化园景 | 24.64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
湖体周边为二 | ||||||
阳羡景区 | 1 | 阳羡湖周边 | 湖泊潭池 | 21.00 | 级风景游览 区,南侧为三 级风景游览区 | 二级保护区 |
2 | 横山水库周边 用地 | 山水园景 | 34.70 | 二级风景游览 区 | 二级保护区 | |
鸿山东侧部分 | ||||||
泰伯墓独 立景点 |
1 |
环鸿山周边 |
陵园墓园 |
33.00 | 用地为三级风 景游览区,其 余为二级风景 |
二级保护区 |
游览区 |
近期规划 21 处游览设施(详见表 7-2)。
表 7-2 各景区近期规划主要游览设施一览表
景区 名称 | 编 号 | 游览设施位置 | 设施内容 | 规模 (公顷) | 规划建设控制要点 |
木渎 |
1 |
天池村委会处 | 宾馆、餐 饮 |
5.61 | 结合居民点改造,利用部分质量好的 建筑,新建建筑在形式上以坡屋顶为 主,材料及色彩能反映江南水乡特色。 |
景区 |
2 |
天池山西北侧 | 宾馆、餐 饮 |
2.37 | 结合原有采石宕口的景观修复进行新 建,形式上以坡屋顶为主,建筑风貌 与景区风貌相协调。 |
石湖 | 1 | 范公堤处 | 宾馆、餐 饮、商贸 | 13.43 | 沿湖界面预留景观通廊,建筑成组布 局,严格控制建筑体量。 |
以原居民点及工厂地块为基础加以改 | |||||
景区 | 2 | 石湖东侧,友新路 西侧 | 宾馆、餐 饮、商贸 | 8.33 | 造,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宜采用江南 民居风格,沿石湖形成错落有序的空 |
间界面。 | |||||
光福 | 1 | 西崦湖北侧、未名 四路南侧 | 宾馆、餐 饮 | 2.10 | 严格控制建筑体量,与滨湖景观协调, 考虑游客咨询服务功能配套。 |
景区 | 2 | 福湖路南侧、司徒 庙景点东侧 | 餐饮、咨 询 | 1.86 | 在原酿造厂地块上新建,形式上以坡 屋顶为主,与景区风貌相协调。 |
东山 景区 |
1 |
轩辕宫北侧 |
宾馆、餐 饮 |
10.50 | 结合居民点进行改建,利用部分质量 好的建筑,新建建筑形式上以坡屋顶 为主,严格控制建筑体量。 |
西山 景区 |
1 |
居山湾南侧 | 宾馆、餐 饮 |
11.23 | 结合居民点改造,利用部分质量好的 建筑,新建建筑形式上以坡屋顶为主, 考虑游客咨询服务功能配套。 |
2 |
后埠古村东北侧 | 宾馆、餐 饮、医疗 |
50.62 | 结合原有采石宕口的景观修复进行新 建,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和建筑层次, 重视沿湖景观界面打造。 | |
3 | 甪里古村东南侧 | 宾馆、餐 饮 | 15.28 | 严格控制建筑体量,与景区风貌协调, 考虑游客咨询服务功能配套。 | |
甪直 景区 |
1 | 正源路北侧、育才 路西侧 | 宾馆、餐 饮、商贸 |
1.45 | 结合眠牛泾浜景点的打造配套游览服 务设施,严格控制建筑体量与开发强 度,重视景观配套。 |
同里 景区 |
1 |
松厍公路北侧 |
餐饮 |
1.15 | 在原电子公司地块上新建,形式上以 坡屋顶为主,控制建筑体量。 |
虞山 | 1 | 景区南入口,环湖 南路南侧 | 餐饮、咨 询 | 6.15 | 对原游览设施进行改造并适当新建, 严格控制建筑体量,重视景观建设。 |
景区 |
2 |
龙殿山庄北侧 | 宾馆、餐 饮 |
4.59 | 结合原有采石宕口的景观修复进行新 建,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就地取材, 考虑服务功能配套。 |
锡惠 景区 |
1 |
钱荣公路东侧 | 餐饮、咨 询 |
0.89 | 依托惠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进行新 建,重点考虑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建 筑与山林景观风貌相协调。 |
梅梁 湖景 | 1 | 二湾北侧 | 宾馆、餐 饮 | 8.61 | 在原光化学公司地块上新建,严格控 制建筑体量,与山水景观风貌协调。 |
2 | 羊歧渚南侧东侧 | 餐饮、咨 | 1.50 | 严格控制建筑体量,与太湖山水游艇 |
区 | 询 | 俱乐部服务功能相配套,与山水景观 风貌相协调。 | |||
宾馆、餐 | 在原居民点及工矿企业地块上新建, | ||||
1 | 古竹路两侧 | 饮、商贸、 医疗、咨 | 18.96 | 严格控制建筑体量,考虑旅游服务功 能配套。 | |
马山 | 询 | ||||
宾馆、餐 | 结合居民点改造,利用部分质量好的 | ||||
景区 | 2 | 灵山南侧 | 饮、商贸、 | 11.15 | 建筑,考虑游客咨询服务功能配套, |
医疗 | 重视景观环境建设。 | ||||
宾馆、餐 |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预留 | ||||
3 | 龟山东侧 | 饮、商贸、 | 44.71 | 山水视觉景观通廊,延续山水相通的 | |
医疗 | 景观格局。 | ||||
阳羡 景区 |
1 | 西川岭以西,省庄 竹海东入口 | 宾馆、餐 饮、商贸、 医疗 |
34.69 | 严格控制建筑体量,与山林景观风貌 相协调。 |
附表 1-1 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景区范围和面积一览表
区 域 |
景区、独 立景点 名称 | 景区面积 (平方公里) |
核心景 区面积 (平方 公里) |
景区范围 | ||
总面 积 | 其中 | |||||
陆域 | 太湖水 域 | |||||
苏 州 市 |
木渎景 区 |
19.43 |
19.43 |
0.00 |
6.15 | 东面:以环山东路 、灵天路、木渎古镇 东界为界;南面:以穹灵路、环山南路、 香溪河、木渎古镇南界为界;西面:以藏 北路为界;北面:以天池路、环山北路、 观音山北界、华山路为界。 |
石湖景 区 |
26.15 |
26.15 |
0.00 |
9.97 | 东面:以友新路、石湖东岸以东 100 米为 界;南面:以石湖南边界、未名一路、越 湖路、尧峰山山南界为界;西面:以尧峰 山、凤凰山山西界为界;北面:以七子山 山北界、环山路、京杭运河、新郭路为界。 | |
光福景 区 |
108.30 |
28.27 |
80.03 |
8.33 | 东面:以迂里路、光福古镇东侧边界、米 堆山山脊线为界;西面、南面:以太湖岸 线为界,包括漫山岛;北面:以安山北界、 游湖路、西崦湖西侧水系北岸以北 150 米、未名四路为界; | |
东山景 区 |
82.60 |
34.22 |
48.38 |
10.78 | 东面:以启园路、东扬路为界;南面:以 环山南路为界;西面、北面:以太湖岸线 为界,包括余山岛、南箭壶岛、北箭壶岛、 三山岛(厥山、泽山、大姑山、小姑山); | |
西山景 区 |
231.76 |
83.64 |
148.12 |
22.66 | 陆域包括西山岛(金庭镇镇区范围除外) 及横山群岛(横山岛、大阴山、小阴山、 绍山)、平头山、尧家山、小庭山、大沙 山、小大山、大山岛等周边诸岛 | |
甪直景 区 |
0.66 |
0.66 |
0.00 |
0.15 | 东面:以甪直古镇东界、育才路为界;南 面:以田渡港、吉溪浜为界;西面:以马 公河为界;北面:以西市河北侧约 200 米、 东市河北侧约 120 米为界; | |
同里景 区 |
18.96 |
18.96 |
0.00 |
8.30 | 东面:以苏同黎公路、屯浦塘为界;南面: 以松厍公路为界;西面:以云梨路、上元 港、大庙路、未名一路为界;北面:以未 名三路、洋湖西侧 200 米、洋湖北侧为界; | |
常 熟 市 |
虞山景 区 |
30.63 |
30.63 |
0.00 |
16.37 | 东面:以北门大街、虞山南路、招商西路、 未名六路、环湖南路为界;南面:以环湖 南路、未名五路、未名八路为界;西面: 以西三环路为界;北面:以北三环路、虞 山北路、虞山山东北界为界; |
无 锡 市 |
锡惠景 区 |
9.03 |
9.03 |
0.00 |
5.92 | 东面:以惠山直街、惠河路为界;南面: 以莲花山、唐山、嶂山、头茅峰山南界(包 括产山)、锡山南侧约 250 米为界;西面: 以钱荣公路为界;北面:以三茅峰、二茅 峰、头茅峰山北界、惠钱公路为界; |
蠡湖景 | 11.67 | 11.67 | 0.00 | 8.03 | 东面:以蠡湖岸线东侧 50 米为界;南面: |
区 | 以蠡湖岸线南侧 50 米、金石路、长广溪 桥为界;西面:以山水东路、漆塘路、鼋 头渚路为界;北面:以锦园路、环湖路、 金城西路、蠡湖岸线北侧 50 米为界; | |||||
梅梁湖 景区 |
210.10 |
56.42 |
153.68 |
20.45 | 东面:以舜柯山山东界、梅园东界、管社 山、中犊山山东界、蠡湖西岸线、山水东 路、龙王山山东界为界;南面:以太湖岸 线为界,包括拖山及三山岛;西面:以环 湖公路、陆马公路为界;北面:以直湖港、 胥山、月台山、牛头背、鸡笼山、大炮头 顶、华藏山、莲花山、舜柯山山北界、横 山山北界为界;其中,渔港地段以太湖西 岸线以东约 200 米,南岸线以北约 800 米 的规划河道北岸为界; | |
马山景 区 |
110.57 |
29.34 |
81.23 |
10.22 | 东面、南面、西面:以太湖岸线为界,包 括田鸡山、大椒山、小椒山、笔架山等诸 岛;北面:以环山河南岸为界; | |
泰伯庙 独立景 点 |
0.009 |
0.009 |
0.00 |
0.009 | 东面、西面、北面:以泰伯庙景点为界; 南面:以泰伯中路南侧约 15 米为界; | |
泰伯墓 独立景 点 |
0.56 |
0.56 |
0.00 |
0.23 | 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以环鸿山路为 界; | |
宜 兴 市 |
阳羡景 区 |
41.80 |
41.80 |
0.00 |
18.86 | (1)阳羡景群界线 东面:以张灵慕线,桂花地、馒头山山北 界,龙山、鸦雀山、西川岭山脊线为界; 南面:以江浙省界为界;西面:以省庄竹 海西北界、扶峰山、戴家山、杨岭山东界、 灵谷洞北界、长龙山山东北界为界;北面: 以孟峰山桥为界。 (2)国山景群界线 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以国山山脚为 界 (3)座神山景群界线 东面:以南岳寺景点东侧约 125 米为界; 南面:以南岳寺景点南侧约 600 米为界; 西面:以南岳寺景点西侧约 375 米为界; 北面:以南岳寺景点北侧约 1000 米为界; (4)横山水库景点界线 东面:以横山水库岸线东侧约 700 米为 界;南面:以长山、阳山山南界为界;西 面:以横山水库岸线西侧约 400 米为界; 北面:以横山水库岸线北侧约 300 米为 界; |
总 计 | - | 902.23 | 390.79 | 511.44 | 146.43 | - |
注:表格中陆域面积包括景区内湖,仅扣除太湖水体。
附表 1-2 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源一览表
景区、 独立 景点 名称 |
景源区域 |
主要景源(景观、景物) |
木渎 景区 |
木渎古镇 | 木渎古镇、严家花园[羡园]、明月寺*、虹饮山房、沈寿故居、古松园[蔡 少渔宅]、榜眼府第[冯桂芬故居]、永安桥、南街、山塘街、怡泉亭、西 街、西津桥(“西津望月”)、“南山晴雪”、“斜桥分水”。 |
灵岩山 | 灵岩山、灵岩山寺*、灵岩塔[多宝塔]、馆娃宫遗迹(吴王井、智积井、 西施洞、梳妆台、披月台、望月台、佛日岩、献花岩、琴台、浣花池、 玩月池、采香泾等)、乾隆行宫遗址、印公塔院、灵岩山馆、灵岩下院*、 韩蕲王祠、韩世忠墓和碑、张永夫墓、朱长文墓、毕沅夫妇墓、灵源泉、 醉僧石。 | |
天平山 | 天平山、范文正公祠(范文正公忠烈庙)、“先忧后乐”坊、范坟[范氏家 族墓]、天平山庄(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白云古刹)、 童梓门、无隐庵、白云泉、红枫林、御碑亭、石景(卓笔峰、一线天、 头陀崖、照湖镜、鸡爪山、馒头石、“万笏朝天”)、寿桃湖。 | |
寒山岭 | 寒山岭、中峰寺、观音寺、法螺寺*、白马涧生态园、寒山别业遗址、乾 隆民间行宫遗址(御道)、“千尺雪”、洗心泉、龙池、胜天水库。 | |
天池华山 (花山) | 莲花峰、天池山(天池、红枫、石亭)、兜率宫、极乐园(吴中第一大接 引佛)、华山石佛像[华山石佛四面塔]、翠岩寺遗迹、寂鉴寺遗迹(香山 潘氏新建祠堂记碑、西天寺)、明毛珵墓、“华山鸟道”、摩崖石刻、五十 三参、洞天福地、小蜀栈、康熙乾隆御碑、贺九岭石关、白象湾水库。 | |
石湖 景区 |
石湖 | 石湖、越堤、吴堤、石堤、天镜阁、渔庄[余庄]、越城遗址、越城桥、 行春桥、“吴越春秋”、越来溪、石湖草堂、鱼城遗址[吴城遗址]、“石湖 串月”、荷花荡、盟鸥亭、乾隆钓鱼台、宴宫里。 |
上方山 | 上方山、楞伽塔院(清镜阁、双冷泉、楞伽堂、藏晖斋、先月楼、青莲 峰、白云径、翠微亭)、石佛寺[潮音寺]、吴王井、拜郊台、乾隆御道、 磨盘山[茶磨屿]、藏军洞(烽燧墩)、范成大祠(四时田园杂兴诗碑)、 治平寺遗址、宝积寺、上金湾、尧峰山、护石亭、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 姑苏台遗址、紫薇山居、茶磨山庄、桃花源。 | |
吴山 | 吴山、吴山岭、大炮墩、申时行墓、酒城遗迹、寿圣院遗址、吴中第一 林泉(卢氏山居、卢园、梅隐别业、四宜堂、泛月楼)、藕香洲、画眉泉、 顾野王墓。 | |
七子山 | 七子山、凤凰山峰、宝华寺*、乾元寺*、钱元璙墓、五代十国墓、九龙 坞吴越墓。 | |
光福 景区 |
光福古镇 | 光福古镇、光福塔院[铜观音寺*](宋石梁桥、香花桥、唐铜观音、经幢、 明五百龄香樟、清大雄殿、元圣旨碑和感雨碑、观音泉、墨泉、梁光福 塔)、凤鸣岗[百步顶]、东崦草堂、福溪桥、铜井泉、上街金宅、杨树街 凌宅、下街申宅、上街范宅、小巨角周宅、孙家弄宋宅、南街方宅、经 德堂。 |
铜井山 | 铜井山、木荷林、香雪海(吾家山、梅林、闻梅馆、梅花亭、乾隆御碑、 望湖亭、名人梅柏字画等陈列、“香雪海”摩崖题刻)、司徒庙*(“松风 水月”匾、“清奇古怪”汉柏、楞严经石刻、金刚经石刻、邓禹草堂、盆 景园、般若禅林、香茗斋)、石竹园、烈士陵园、八德泉晋柏、徐枋墓、 惠栋墓、董份墓。 | |
西碛山 | 西碛山、西施滩、桂花林、吴伟业墓、夹石泉、白鱼泉。 | |
玄墓山 | 玄墓山、圣恩寺*、真假山、再叠邓尉香雪海歌旧韵诗碑、七宝泉。 | |
石嵝石壁 | 石嵝(石嵝精舍、万峰台)、石壁(永慧禅寺*、望湖台、千年石楠、憨 |
山泉、憨山石、虚谷上人墓、徐学谟墓、顾鼎臣墓、名家书法石刻)、蟠 螭山摩崖题刻、饮绿井、木香。 | ||
西崦湖 | 西崦湖[下崦湖]、浮庙墩、西崦梅花诗碑、虎山新石器遗址、虎山、虎 山桥。 | |
冲山 | 冲山、云峰寺*、太湖游击队纪念馆。 | |
安山 | 安山、安山古战场(烽火台)、太湖古水口。 | |
- | 漫山岛、太湖渔港。 | |
东山 景区 |
东山古镇 | 东山古镇、雕花楼、响水涧、诸公井亭、夏荷园[曲谿园]、绍德堂、秋 官第、文德堂、念勤堂(楠木厅)、裕德堂、承德堂、瑞霭堂、敦裕堂、 翁巷古村、松风馆、椿桂堂、凝德堂、久大堂、启园(柳毅井、御码头、 杨梅、“启园春晓”)、桂公亭、具区风月桥、德堂仪门、仙人石、五百龄 紫藤、三银杏。 |
莫厘峰 | 莫厘峰(翠峰坞、翠峰寺、宋天衣禅院、明清药师殿、运翠阁、微香阁、 饮月亭、纯阳坞、古雪居、白泉、摩崖石刻)、雨花胜境(雨花禅院*、 雨花台、民俗馆、还云亭、御碑御道、醉墨楼、名人诗碑、明代双泉、 还雨亭、宋桥)、望越台、法海寺、白马庙、悟道泉、海眼泉、法海坞、 虾蝃岭。 | |
碧螺峰 | 碧螺峰、玉笋峰、紫金庵(彩塑罗汉、净因堂、听松堂、白云居、晴川 轩、金桂树、玉兰树)、灵源寺遗址*(可月堂、得月亭、石林、青石台 阶、灵泉、“灵源松月”)、演武墩、眠佛寺、醉石山庄、保安寺*、千年 罗汉松、宋震泽底定桥、碧螺广场、江南茶文化博物馆、碧螺春茶。 | |
陆巷古村 | 陆巷古村、明代老街、三元牌坊、王鏊故居(惠和堂)、王鏊墓、遂高堂、 外婆桥、三祝堂、春庆第、双桂楼、怀德堂、宝俭堂、粹和堂、怀古堂、 会老堂、仙人石、观音堂、北箭壶岛[北箭湖岛]、寒谷山庄、“寒山落照”。 | |
杨湾 | 杨湾古村、明善堂、熙庆堂、轩辕宫、怀荫堂、崇本堂、纯德堂、明朝 一条街、百龄银杏、《洞庭两山图》碑、《洞庭两山赋》碑、老爷庙。 | |
铜鼓山 | 铜鼓山、瞭望所、碧云洞、长圻咀、揽胜石、古柏、石婆咀、“南望”、 “北望”、南箭壶岛[南箭湖岛]、“长圻探梅”。 | |
龙头山 | 龙头山、葑山寺*(葑山芰荷、葑山探梅、星宿殿、蛇王殿、古炮台、古 石龙、诉月楼)、御道、路文贞公祠、路振飞墓。 | |
三山岛 | 板壁峰、十二生肖石、溶洞、水葬台、九思堂、师俭堂、清俭堂、叠石、 牛背石、香炉石、三山岛(北山、行山、大姑山、小姑山)、厥山、泽山、 三山枣树、姑亭、金鸡石、白猫石、船码头石、狮身人面石、旧石器文 化遗址和古哺乳类动物群化石遗址、薛家祠堂(薛氏念劬堂)、唐井、先 奇桥、查氏门楼、关帝庙、东泊古宅、秦氏宗祠、中峰寺、三峰寺遗址*、 新南寺、吴妃祠、花石纲遗址、人山桥、三山文物馆、鞠氏书画院、许 氏四宜堂、吴氏荆茂堂、湿地公园。 | |
- | 余山岛(花果山、池、泉、石壁、“余山鸣翠”)。 | |
西山 景区 |
缥缈峰 | 缥缈峰(鹰咀石、龙穴、紫云泉、仙人台、城头石板瀑布、无碍泉、“缥 缈晴岚”、“缥缈云场”)、古罗汉寺*(童子面石雕造像、古紫藤、春秋古 城墙遗迹、军坑泉)、水月坞(水月寺遗址*、墨佐君坛、水月溪、水月 茶、贡茶院、唐宋古蹬道)、包山禅寺*(高定子高斯道墓)、毛公坞(毛 公坛、仙坛观、毛公潭、葛月坡墓、“毛公积雪”)、砥泉、琴台(百墩馆)、 宋墓、秉场里遗址。 |
消夏湾 | 消夏湾、吴王避暑宫遗址、众安洲、古圻村、龙山泉、石佛寺、越大夫 诸稽郢墓、范蠡故居、寒林夕晖亭、“消夏渔歌”。 | |
明月湾 | 明月湾古村、浜嘴明建码头、画眉池、胭脂井、石板桥[明月桥]、石板 街、旗杆、千年古香樟、明月寺、黄氏宗祠(村史馆)、礼和堂(古玩馆)、 敦伦堂(民俗馆)、邓氏宗祠(奇石馆)、土地庙(清风亭)、更楼(寨门)、 姜宅、瞻乐堂、汉三房、裕耕堂[揄耕堂]、瞻瑞堂、瞻禄堂、礼耕堂、 |
凝德堂、秦家祠堂、仁德堂、薛家厅、石公山(岿云洞*、夕光洞、云梯、 隐身岩、一线天、明月坡、落照台、御墨亭、来鹤亭、断山亭、印月廊、 览曦亭、樟坞里方亭、移影桥、漱石居、翠屏轩、烟雨山房、浮玉北堂、 “石公秋月”、“日月双照”、摩崖题刻、俞家渡遗址)。 | ||
林屋洞 | 林屋洞、林屋山摩崖石刻、梅园(鸡笼梅雪)、古樟园、灵佑观* [神景 观]、无碍庵[无碍精舍]、道隐园、“齐物观”石景、“林屋晚烟”。 | |
东村古村 | 东村古村、栖贤巷门、敬修堂、东园公祠、萃秀堂、徐家祠堂、学圃堂、 凝翠堂、绍衣堂、敦和堂、维善堂、孝友堂、法华寺、芳柱堂、慎思堂、 瑞木堂、仁余堂、延圣堂、留耕堂、仁德堂、郎润堂、阚泽墓、永泰桥、 四百龄香樟群、银杏群、生肖石、金铎岭(金铎松篁)。 | |
甪里古村 | 甪里古村、甪里明建码头、禹王庙(梨云亭、大禹像、禹王殿、财神殿、 天妃宫)、太平军土城遗址、甪里庵、甪头寨、甪角咀(甪角风涛)、郑 泾港、“甪里梨云”。 | |
东西蔡古 村 | 东西蔡古村、春熙堂花园(五百龄白皮松)、芥舟园、爱日堂花园、秦仪 墓、畲庆堂、明清古街、微云小筑(六百龄罗汉松)。 | |
涵村古村 | 涵村古村、涵村明代店铺、涵村坞。 | |
植里古村 | 植里古村、大圣堂、秀之堂、金氏宗祠、罗氏宗祠、仁寿堂、植里三古 (古道、古桥[永丰桥]、古樟)、东湾古柏。 | |
后埠古村 | 后埠古村、双井亭[后埠井亭]、费孝子祠、承志堂、燕贻堂、介福堂、 蒋氏里门、玄阳洞(玄阳稻浪)。 | |
堂里古村 | 堂里古村、仁本堂、沁远堂、容德堂、遂志堂、树德堂、崇德堂、礼本 堂、乐耕堂、石码头遗址。 | |
横山群岛 | 横山(盘龙寺遗址、醉酣亭、游龙泉、游龙潭、游龙池、游龙井、千年 古柏、“横山旭日”)、阴山(舞峰寺、东岳庙、庆馀堂、石碑、古香樟)、 叶山、绍山、大干山、小干山。 | |
甪直 景区 |
甪直古镇 | 甪直古镇、保圣寺(天王殿、罗汉塑像、经幢、古钟)、陆龟蒙遗迹、叶 圣陶纪念馆[叶圣陶执教旧址]、海藏梅花墅(荷池、假山、亭廊、出土 文物陈列室)、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沈柏寒旧宅、沈宽夫老宅、沈家 祠堂、赵宅、沈宅、萧氏旧宅、眠牛泾浜、环玉桥、和丰桥[中美桥]、 新桥、环璧桥、金安桥、广济桥、凤凰桥[玉湾桥]、太平桥[红木桥]、 交会桥、东美桥、三元桥、万安桥、众安桥、南昌桥、永福桥、兴隆桥[南 美桥]、正源桥、金鼎桥、进利桥、华阳桥、凤阳桥、香花桥、寿昌桥[南 大桥]、寿仁桥、正阳桥[东大桥]、垂虹桥、福民桥、通裕桥、安乐桥、 寿康桥、水道驳岸、文物馆、农具博物馆。 |
同里 景区 |
同里古镇 | 同里古镇、退思园(坐春望月楼、岁寒居、迎宾居、览胜阁、退思草堂、 琴房、水香榭“闹红一舸”、辛台、桂花厅、眠云厅、假山)、耕乐堂(环 秀阁、鸳鸯厅、燕翼楼、明植桂花)、嘉荫堂、崇本堂、太平桥、吉利桥、 长庆桥、珍珠塔园[陈家花园](孚寄堂、侍御古坊、方卿读书楼、陈彩 娥闺房、春草池塘、楼式船厅、玉带桥、白云庵、庞氏宗祠、“长山岚翠”、 “北山春眺”、“松亭秋色”)、浩歌堂[陈去病故居]、太湖水利同知署、 卧云庵、天放楼、红楼、侍御第、丽则女学校址(国耻纪念碑)、松石悟 园、文物陈列馆、务本堂、大庙、粮仓、三谢堂、明清街、穿心弄、费 巩故居、饮马桥、永安桥、得春桥、小东溪桥、大东溪桥、中川桥、泰 来桥、鱼行桥、泰安桥、乌金桥、会川桥、东新桥、环翠山庄、南园茶 社(南市晓烟)、慎修堂、承恩堂、亨复堂、庆善堂、富观桥、计成故居、 明何源墓、留耕堂、朱氏宅、明德堂、潘氏墙门、西宅别业、任氏宗祠、 仁济道院、周氏家族墓、五鹤门楼。 |
同里湖 | 同里湖、罗星洲(观音寺*)、水花园、“水村渔笛”。 | |
- | 九里湖、九里晴澜、洋湖。 | |
虞山 | 辛峰 | 辛峰亭、言子墓、仲雍墓、吴王周章墓、清权祠、西城楼阁、虞山东麓 |
景区 | 摩崖石刻、常熟革命烈士陵园、虞山门、昭明太子读书台、雅集亭、太 平天国石营遗址、石梅晋墓、游文书院、焦尾泉、天龙泉、虞山公园(“卷 云”刻石)、冯班墓、孙氏祠、通江桥、常熟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会址、 虞山东麓汉墓、中共常熟县代表大会会址、常熟国民大会会址、小三台 摩崖题刻、太平天国报恩牌坊碑、旧山楼、“辛峰夕照”。 | |
维摩寺 | 维摩山庄(维摩寺、望海楼、“维摩旭日”)、邵松年墓、静远阁、桃源涧、 桃源涧石刻、石屋涧、钵盂潭、葫芦泉、峰燧墩。 | |
兴福寺 | 兴福寺*、米碑[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碑]、君子泉、舜过泉、四高僧墓、二 义士墓、破龙涧、龙涧桥、四神父墓、张鸿墓、陆润家族墓、赵希谘墓、 缪仲醇墓、联珠洞、空心潭*、救虎阁*、罗汉桥、赵氏义庄、法华桥、 日照亭*、“破山清晓”。 | |
剑门 | 剑门、剑阁、报国院 *、藏海寺、香花桥、长寿桥、瞿式耜墓、虞山桂 香园、齐女墓、赵石墓、霸王鞭、望海墩、剑门石刻、钱仁夫墓、松风 亭、宋柏、茶园、“拂水晴岩”。 | |
小石洞 | 小石洞(《琉球国书》碑)、老石洞、秦坡涧、玉蟹泉、露珠泉、青龙岗 石刻、黄公望墓、翁同龢墓、杨晋墓、曾怀墓、蒋元枢墓、翁咸封墓、 翁同爵墓、翁氏丙舍、藻井、黄公望祠、翁心存夫妇墓、吴王点将台遗 址[西校场遗址]、小云栖寺。 | |
三峰 | 三峰清凉禅寺*、龙殿山庄。 | |
宝岩 | 宝岩寺*、王鈇墓、王石谷墓、宝岩生态观光园、瞿景淳墓、柳如是墓、 钱谦益墓、唐洪培墓、高道泉、曾朴墓、凤尾涧汉墓、“宝岩竹海”。 | |
尚湖 | 尚湖、荷香洲、牡丹园、尚湖山水文化园、太公岛、杨柳岛、月堤、拂 水山庄、鸣禽洲、桃花岛、钓鱼渚、烟雨洲、枫林洲、张墓桥、杉木林、 山泉湖生态园、三条桥遗址、“湖桥串月”、“湖甸烟雨”。 | |
- | 虞山、虞山石室土墩。 | |
锡惠 景区 | 锡山 | 锡山、龙光塔、龙光洞、张中丞庙、映山湖、石浪庵、吟苑、九龙壁、 锡山施墩新石器文化遗址、施墩汉墓、晴云亭、观涧亭、锡泉。 |
惠山 | 惠山、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惠山古镇祠堂群、华孝子祠、嵇留山 祠、尤文简公祠(锡麓书堂、万卷楼、遂初堂、遂初泉)、春申涧(卧云 石)、杜鹃园、石门(白云洞*、摩崖石刻、隐风石、明心泉、“七十二个 摇车湾”、紫微宫、张仙殿、离垢庵*、观音庵、珠帘泉、凤泉)、青山公 园(青山寺、高攀龙墓)、秦观墓、三观殿道院、忍草庵(贯华阁)、寄 畅园(秉礼堂、卧云堂、嘉树堂、锦汇漪、八音涧、知鱼槛、九狮台、 七星桥、鹤步滩等)、阿炳墓[华彦钧墓]、惠山寺*(唐宋经幢、惠山寺 金莲桥、听松石床、六百龄古银杏)、九龙十三泉(二泉、龙眼泉)、二 泉书院(《点易台铭》碑、五贤遗像刻石)、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漪 澜堂、赵孟頫题刻、王澍题刻)、古华山门、云起楼、愚公谷、泰伯殿[至 德祠]、陆子祠、邵宝墓、康熙、乾隆御题石额、竹素园湖石、竹炉山房 (竹炉山房石刻)、东坡书石、碧山吟社、滨湖山馆、金粟堂、荷轩、惠 麓草堂、“九曲清流”、棋盘石、东大池(大池别墅、白沙泉、蕉庐)、李 绅读书台遗址、周子义夫妇墓、娘娘堂汉墓、淮湘昭忠祠、西大池。 | |
蠡湖 景区 |
五里湖 (蠡湖) | 蠡湖、蠡园(四季亭、百花山房、浣芳廊、思越亭、涵虚亭、濯锦 楼、春秋阁、绿漪亭、红蓼榭、邀鱼轩、水淼亭、柳荫亭、湖心亭、 假山群、千步廊、柳堤、凝春塔、名人砖刻)、西施庄、宝界桥(宝界双 虹)、渤公岛(渤公含秋)、渔父岛(渔岛晓月)、西堤(西堤拂春)、蠡 湖公园、蠡湖之光(飞泉帆影、百米高喷)、蠡堤、蠡湖展示馆、水居苑 [高子水居]、双虹园(仙蠡阁、晴好雨奇楼、绿萝花榭)。 |
长广溪 | 长广溪湿地、淼庄湿地、长广溪桥。 | |
梅梁 湖景 | 鼋头渚 | 鼋头渚、灯塔、鼋头渚近代园林、横云山庄及七十二峰山馆、“横云石壁”、 鹿顶山(鹿顶迎晖)、广福寺*、江南兰苑、虞美人亭[驻美亭]、聂耳亭、 |
区 | 茹经堂、舒天阁、飞云阁、长春桥、万浪堤(万浪卷雪)、光明亭、小南 海、清芬屿、诵芬堂、澄澜堂、戊辰亭、陶朱阁、万方楼、陈家花园、 万远楼、顾光旭墓、湖山草堂[宝界山居]、太湖七桅古渔船、湖山歌碑、 净香水榭、中犊山(中犊晨雾)、鼋渚春涛、充山隐秀、十里芳径、湖山 真意、藕花深处、芦湾消夏。 | |
渔港 | 梅园(梅溪、梅林、诵豳堂、清芬轩、念劬塔、豁然洞、松鹤园、洗心 泉、米襄阳拜石、天心台、揖蠡亭、香海轩、招鹤亭、乐农别墅、奇石 园、开原寺*)、听涛园、太平寺、冯氏旧宅、杨氏墓园及祠堂、锦园(锦 堤、荷轩、嘉莲阁)、荻港垂钓、好望角、万顷堂、管社山。 | |
嶂山 | 真武庙遗址、龙寺*、龙寺生态园、龙池[龙湫]、甲仗坞、点将台、教场 咀、孙继皋墓、大浮秦大坟墓群、薛福成墓及坟堂屋、大浮烈士陵园。 | |
十八湾 | 阖闾城遗址、胥泉[天井泉]、荣宗敬墓、华藏寺*、盘湖湾、十八湾风光 带、真干咀、秦金墓、孔湾、三湾、削刀湾、杨湾、二湾、头湾、夏墓 湾、卲家湾、大列咀。 | |
十二渚 | 亮河渚、亮河湾、白旄渚、白旄湾、杜景渚、羊歧渚、庙山渚、稍风渚、 大浮渚、小浮渚、康山渚、舍连渚、沙渚、力渚、大牛渚、三国城、水 浒城、唐城、乌云山、白龙山、凤凰山、伏虎山、玉兔山。 | |
舜柯山 | 舜柯山、荣德生墓、高阳墓、尤袤墓、徐寿墓、太湖花卉园。 | |
- | 三山岛(三山映碧、会仙桥、天都仙府*、灵霄宫*、大觉湾、巡天影壁、 天门天街、洞天福地、六合台、缥缈台、西华殿、太工天坛、仙人洞、 祭天台、月老祠、鸳鸯亭、石窟灵洞、猕猴山)、拖山、浮林山。 | |
马山 景区 |
龙头渚 | 龙头渚、龙头渚礁石(龙头石、马迹石、马迹桥、熨斗崖、蛤蟆石)、龙 亭[擒珠阁]、西青草堂、吴王避暑宫遗址、战鼓墩、牛塘龙窑遗址、点 将台。 |
仙鹤咀 | 仙鹤咀、钮头渚、镛簧咀、三橿老屋[梅梁小隐]、赵翼墓、韩世忠题额、 古战场、八百龄银杏、古柞木。 | |
冠嶂峰 | 冠嶂峰、革命烈士纪念碑、隐君泉、梅花泉、崧泽文化遗址、许叔微墓、 栖云庵、卓锡泉。 | |
秦履峰 | 秦履峰、灵山(祥符寺*、灵山大佛、九龙灌浴、灵山梵宫、五印坛城、 曼飞龙塔、洗心池、佛足坛、五智门、转经廊、阿育王柱、万佛殿、随 喜堂、百子戏弥勒、六角井、天下第一掌、五明桥、大照壁、古银杏)、 伍子盟顶、云居道院遗址、石室土墩墓群、试剑石、一勺泉、东湖书屋、 七里堤、胥山。 | |
- | 笔架山、田鸡山、大椒山、小椒山。 | |
阳羡 景区 |
国山 | 国山、国山碑、吴自立大石、善卷洞(瀑布、狮象大场、云雾大场、波 涛门、风雷门、金鼓门、万马门、水洞、名人题刻)、碧鲜庵碑、英台阁、 琴剑冢、祈雨坛、螺湖。 |
阳羡 | 阳羡湖、老鼠山、张公洞(张公洞游记碑、天洞、洞中洞、地道洞、七 巧洞、棋盘洞、“洞天福地”摩崖题刻、“海内奇观”摩崖题刻、海王厅、 云梯、天桥、望湖亭)、灵谷洞(“画溪柳浪”、“昭君出塞”、“咫尺云天”、 “天池云锦”、“天河倒悬”、千佛山、龙凤宫、洞中桥、天壁、石花、名人 题墨)、玉女山庄(荷花荡、青骡岩、文殊峰、普贤峰、玉女潭、金液玉 液、双牛池、脚盆池、金牛岭、三珠洞、飞云洞、芙蓉城)、慕蠡洞(“茅 棚”、擎天玉柱、大石帐、水洞)、西施洞、省庄竹海(竹海、古树、涧 溪、镜湖[省庄水库]、观瀑阁、戏水池、寂照庵遗址、悬空观竹栈道、 远眺峰[苏南第一峰]、太湖第一源、磬山寺*(磬山塔陵)。 | |
座神山 | 座神山、南岳寺*、卓锡泉、洗肠池、百合场、鸣涧。 | |
云湖 | 云湖[横山水库] | |
泰伯 庙独 | 泰伯庙 | 泰伯庙*、重修泰伯庙记碑、“至德名邦”坊、香花桥、棂星门、戟门、 伯渎河、祖师庙、关帝庙。 |
立景 点 | ||
泰伯 | ||
墓独 立景 | 泰伯墓 | 鸿山、环山河、泰伯墓、望虞亭、梁鸿墓、专诸和要离墓、鸿隐堂[铁山 寺*]、洗砚池、石云峰(飞云峰)、白龙洞、半山亭、响碑亭、望天台。 |
点 |
注:本表格主要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物质类景源进行梳理,也是本次景源评价的主体;[]内为景源别称,()内
为景源包含的景观景物,标“*”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单位详见附表 2-1,本表中不再另行标注。
附表 2-1 太湖风景名胜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类别 | 级别 | 名称 | 时代 | 所属景区 |
古 遗 址 |
省级 | 越城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石湖景区 |
三山岛遗址及哺乳动物化石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东山景区 | ||
阖闾城遗址 | 春秋 | 梅梁湖景区 | ||
市级 | 土墩石室建筑遗址 | 西周 | 木渎景区 | |
治平寺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石湖景区 | ||
三条桥(甸桥、程家桥、拂水桥)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虞山景区 | ||
虞山石室土墩 | 春秋 | 虞山景区 | ||
城垣遗址 | 明代 | 虞山景区 | ||
天井泉遗址 | 春秋 | 梅梁湖景区 | ||
吴王避暑宫群遗址 | 春秋 | 马山景区 | ||
云居道院遗址 | 西晋 | 马山景区 | ||
牛塘龙窑遗址 | 东汉 | 马山景区 | ||
祈雨坛 | 南朝·梁 | 阳羡景区 | ||
古 墓 葬 | 国家级 | 泰伯墓 | 商代 | 泰伯墓独立景点 |
省级 | 韩世忠墓及碑 | 南宋 | 木渎景区 | |
申时行墓 | 明代 | 石湖景区 | ||
言子墓 | 西周 | 虞山景区 | ||
四高僧墓 | 唐代 | 虞山景区 | ||
黄公望墓 | 元代 | 虞山景区 | ||
瞿景淳墓 | 明代 | 虞山景区 | ||
瞿式耜墓 | 明代 | 虞山景区 | ||
王鈇墓 | 明代 | 虞山景区 | ||
仲雍墓 | - | 虞山景区 | ||
钱谦益、柳如是墓 | 清代 | 虞山景区 | ||
王石谷墓 | 清代 | 虞山景区 | ||
秦观墓 | 南宋 | 锡惠景区 | ||
大浮秦大坟墓群 | 南宋 | 梅梁湖景区 | ||
秦金墓 | 明代 | 梅梁湖景区 | ||
市级 | 张永夫墓 | 清代 | 木渎景区 | |
金圣叹墓 | 清代 | 木渎景区 | ||
毛珵墓 | 明代 | 木渎景区 | ||
钱元璙墓 | 五代十国 | 石湖景区 | ||
顾野王墓 | 南朝·陈 | 石湖景区 | ||
虚谷上人墓 | 清代 | 光福景区 | ||
徐枋墓 | 明代 | 光福景区 | ||
惠栋墓 | 清代 | 光福景区 | ||
董份墓 | 明代 | 光福景区 | ||
徐学谟墓 | 明代 | 光福景区 | ||
王鏊墓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诸稽郢墓 | 春秋 | 西山景区 | ||
秦仪墓 | 宋代 | 西山景区 | ||
高定子高斯道墓 | 南宋 | 西山景区 | ||
陆龟蒙墓 | 唐代 | 甪直景区 | ||
吴王周章墓 | 周代 | 虞山景区 | ||
缪仲醇墓 | 明代 | 虞山景区 | ||
四神父墓 | 明代 | 虞山景区 |
蒋元枢墓 | 清代 | 虞山景区 | ||
杨晋墓 | 清代 | 虞山景区 | ||
邵宝墓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高攀龙墓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尤袤墓 | 南宋 | 梅梁湖景区 | ||
孙继皋墓 | 明代 | 梅梁湖景区 | ||
赵翼墓 | 清代 | 马山景区 | ||
梁鸿墓 | 东汉 | 泰伯墓独立景点 | ||
磬山塔陵 | 清代 | 阳羡景区 | ||
古 建 筑 |
国家级 | 寂鉴寺石殿、佛龛及造像 | 元代 | 木渎景区 |
紫金庵罗汉塑像 | 南宋 | 东山景区 | ||
东山民居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轩辕宫正殿 | 唐代 | 东山景区 | ||
怀荫堂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明善堂 | - | 东山景区 | ||
凝德堂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保圣寺罗汉塑像 | 宋代 | 甪直景区 | ||
退思园 | 清代 | 同里景区 | ||
惠山古镇祠堂群 | 南北朝 | 锡惠景区 | ||
寄畅园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泰伯庙 | 商代 | 泰伯庙独立景点 | ||
省级 | 范文正公忠烈庙 | 南宋 | 木渎景区 | |
天平山庄 | 明代 | 木渎景区 | ||
楞枷寺塔 | 北宋 | 石湖景区 | ||
光福寺塔 | 唐代 | 光福景区 | ||
光福寺 | 南朝·梁 | 光福景区 | ||
光福寺桥 | - | 光福景区 | ||
楠木厅及石雕艺术品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绍德堂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瑞霭堂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诸公井亭 | 清代 | 东山景区 | ||
熙庆堂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涵村古店铺 | 明代 | 西山景区 | ||
栖贤巷门 | 明代 | 西山景区 | ||
敬修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耕乐堂 | 明代 | 同里景区 | ||
兴福寺 | 南朝·齐 | 虞山景区 | ||
翁氏丙舍 | 清代 | 虞山景区 | ||
敕建先贤仲雍墓门坊 | 清代 | 虞山景区 | ||
惠山寺 | 南朝·梁 | 锡惠景区 | ||
惠山寺石经幢 | 唐代 | 锡惠景区 | ||
金莲桥 | 宋代 | 锡惠景区 | ||
张中丞庙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二泉书院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市级 | 灵岩山寺 | 东晋 | 木渎景区 | |
严家老宅 | 清代 | 木渎景区 | ||
贺九岭石关 | 明代 | 木渎景区 | ||
永安桥 | 明代 | 木渎景区 | ||
怡泉亭 | 明代 | 木渎景区 |
西津桥 | 明代 | 木渎景区 | ||
越城桥 | 南宋 | 石湖景区 | ||
范成大祠 | 明代 | 石湖景区 | ||
行春桥 | - | 石湖景区 | ||
东崦草堂 | 清代 | 光福景区 | ||
司徒庙 | - | 光福景区 | ||
圣恩寺 | 唐代 | 光福景区 | ||
石嵝庵 | 元代 | 光福景区 | ||
石壁永慧禅寺 | 明代 | 光福景区 | ||
法海寺 | 隋代 | 东山景区 | ||
具区风月桥 | 元代 | 东山景区 | ||
柳毅井及碑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葑山寺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遂高堂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敦裕堂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陆巷古村 | 明代 | 东山景区 | ||
裕德堂花厅 | 清代 | 东山景区 | ||
久大堂 | 清代 | 东山景区 | ||
纯德堂 | 清代 | 东山景区 | ||
师俭堂 | 清代 | 东山景区 | ||
禹王庙 | 南朝·梁 | 西山景区 | ||
春熙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爱日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芥舟园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后埠井亭 | 南宋 | 西山景区 | ||
承志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燕贻堂 | 明代 | 西山景区 | ||
畲庆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樟坞里方亭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仁寿堂 | 明代 | 西山景区 | ||
庆馀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沁远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萃秀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瞻瑞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揄耕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徐家祠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仁本堂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植里古道及桥 | 清代 | 西山景区 | ||
甪直镇水道驳岸及古桥 | 宋代 | 甪直景区 | ||
正阳桥 | 明代 | 甪直景区 | ||
沈宽夫老宅 | 明代 | 甪直景区 | ||
富观桥 | 元代 | 同里景区 | ||
卧云庵 | 明代 | 同里景区 | ||
读书台 | 南朝·梁 | 虞山景区 | ||
辛峰亭 | 南宋 | 虞山景区 | ||
维摩寺 | 南宋 | 虞山景区 | ||
张墓桥 | 明代 | 虞山景区 | ||
锦峰香花桥 | 明代 | 虞山景区 | ||
长寿桥 | 明代 | 虞山景区 |
游文书院“四照堂” | 清代 | 虞山景区 | ||
听松石床 | 唐代 | 锡惠景区 | ||
华孝子祠 | 唐代 | 锡惠景区 | ||
忍草庵 | 元代 | 锡惠景区 | ||
龙光塔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愚公谷旧址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竹素园湖石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碧山吟社旧址 | 明代 | 锡惠景区 | ||
至德祠 | 清代 | 锡惠景区 | ||
尤文简公祠 | 清代 | 锡惠景区 | ||
祥符寺旧迹 | 唐代 | 马山景区 | ||
“三橿老屋”(许叔微故居旧址) | 南宋 | 马山景区 | ||
鸿隐堂 | 东汉 | 泰伯墓独立景点 | ||
南岳寺 | 南朝·齐 | <